《自悟:全屋定制的思维突破》



我在全屋定制创业中栽的两个大跟头,今天才借营销思维与商业逻辑想明白。
2020年疫情迷雾笼罩商业江湖时,赢商融慧资本控股发起成立,我以核心创始人身份布局三大战略项目:
王掌柜营销策划(专攻企业营销破局)、
赢商软件科技(赋能数字化管理)、
威拜森整家定制(深耕整家赛道)。
彼时我挟王掌柜营销策划上百家企业咨询沉淀,又有建材经销商实战底气,自信能在定制红海辟新径,却不知这趟创业藏着足以让我痛彻反思的认知盲区。
错把“大众市场”当救命稻草:
违背“聚焦”思维的代价。
创立威拜森时,我打着“整家工作室模式”旗号,却未逃出“以板定价”怪圈。展厅堆满板材,销售逻辑自然围绕板材展开——客户进门先看板材,价格锚定板材等级,直接把品牌推向大众市场红海。
如今以王掌柜营销策划沉淀的商业逻辑回望,这犯了最基础的“聚焦”谬误(商业世界里,资源分散则竞争力溃散)。
大众市场看似体量惊人,实则是残酷价格修罗场:
当全屋定制核心沦为“比板材、比低价”,
我们就成了价格绑架的木偶。
客户关注的不再是设计、工艺、场景价值,而是“谁家板材更便宜、谁家套餐更划算”。可市场上能做低价的玩家太多,你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复制,产品毫无独特价值可言。
企业反内卷的底层逻辑,藏在“四化”里:
差异化(让产品有不可替代的记忆点)、
细分化(精准锁定高价值客群而非泛大众)、
高端化(用价值溢价替代价格内卷)、
品牌化(让客户为信任与认同买单)。
若早践行这“反内卷四化”,威拜森不会困在“无差别的材料比拼”里——大众市场看似普惠,实则是“无差异化必内卷”的死亡陷阱。
无门槛招商,是给品牌埋雷:“筛选”思维的缺失
为快速扩张,我招商时几乎“来者不拒”。以为把加盟门槛降到最低,就能多拉盟友、快速起盘,却没想到低门槛是给品牌埋雷——这与商业世界“筛选决定纯度”的底层逻辑背道而驰。
无筛选的合作伙伴,对品牌理念理解参差,执行易走样;产品与服务门槛低,竞品易模仿,市场很快出现一堆“平替”,品牌瞬间失却差异化壁垒。当经销商与客户都感受不到“独特价值”,品牌成了无魂躯壳,只能在价格战里苟延残喘。
这让我明白:价值锚定决定市场半径。
若产品无足够独特价值,服务半径永远局限“区域”甚至“同城”——隔壁省客户找不到选你的理由,毕竟竞品能提供一模一样的“材料 + 低价”组合。就像商业世界信奉的“客户不是选你,是选你能解决的问题”,当你解决的只是“低价买板材”,而非“高端场景解决方案”,自然无法突破地域限制。高价值产品能击穿空间壁垒,让服务半径延伸至全国;低价值产品则困在“区域内卷”,因为客户在更大范围能找到更优解。
破局:从“卖材料”到“卖场景”,
用“价值”重构商业逻辑
复盘发现,行业标杆都在践行“卖场景”逻辑。如南洋迪克,将风格、工艺、设计体系化,让产品成为“生活方式载体”。客户买的不是板材与家具,是“高端家居场景下的身份认同”。哪怕单价不菲,仍有客户为“价值感”买单,品牌服务半径能覆盖全国甚至走向国际。
(一)从“卖单品”到“空间系统解决方案”
反观自身,当年困在“卖材料”“卖产品”维度,既未给客户创造“非你不可”的场景价值,也没给经销商搭建“不可复制”的盈利逻辑。如今明白,全屋定制要跳出内卷,得把房子拆分为空间单元(如玄关、客厅、主卧、儿童房等),以“空间系统设计”提供整体解决方案——每个空间不是孤立的家具组合,而是“功能 + 美学 + 情感”的立体载体。
(二)模块化思维:预设风格与工艺的“确定性”
更关键的是模块化思维:为每个空间预设不低于20套风格与工艺解决方案(如现代极简的悬浮柜体工艺、新中式的榫卯细节 + 水墨纹理、意式轻奢的金属嵌条 + 肤感膜工艺等)。
这些模块化方案不是零散的产品堆砌,
而是定义整家生活方式的“风格锚点”
客户选的不是“一张桌子、一个衣柜”,而是“侘寂风的松弛感”“意式轻奢的精致感”“新中式的文化归属感”。
这正是王掌柜营销策划机构常年给客户植入的“价值营销”思维:
客户买的不是产品,是产品解决的问题与带来的体验。当整家定制从“卖材料”升级为“卖生活方式”,价格战的枷锁自然崩解——因为“生活方式”无法被简单比价,“模块化风格方案”也让竞品难以全盘复制。
最后一记警钟:赚谁的钱,决定能走多远
商业世界有个底层逻辑:赚有钱人的零花钱,别赚没钱人的生活费。
放全屋定制行业,道理相通:追低价的客户永远喂不饱,他们要“一块木板砍成两块价”,你疲于应付却无利润做研发与服务;
瞄准中高端客户,打造“场景溢价”,品牌才有底气创新、做服务,形成良性循环。
拿着老地图找不到新大陆,创业认知迭代常付学费才懂。
我摊开这些反思,既是自我解剖,也盼给定制赛道挣扎者提个醒:
别迷信“低价走量”“无门槛扩张”假象,锚定价值、聚焦场景、筛选客户,才是品牌破局真逻辑。
如今再看威拜森创业历程,踩过的坑、交过的学费,都成认知升级阶梯。
愿这份迟到的醒悟,让更多创业者少走弯路——毕竟,商业世界里,先想明白“赚谁的钱、凭什么赚”,才配谈“能赚多久”。
便宜,都是你的问题!而贵,客户自己会认为买不起是自己没钱的问题!